 |
 |
|
|
 |
|
 |
|
|
|
|
|
红色辣椒 说: 公案小说溯源 先秦两汉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的传记,是公案小说的先导,或者说是它的酝酿期。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神鬼与狱讼相结合的作品,不妨说是公案小说的萌芽。 中唐至五代的笔记(传奇)小说与法医学著作中出现的公案故事,说明此时公案小说已经成型。 到宋代,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阶级斗争的激化,刑民事案件的日益增多以及市民在审美趣味方面的新需求(喜欢听离奇曲折、触目惊心的狱讼故事),公案作品便大量产生,品种增多,色彩斑斓,艺术上也日趋完美。可以说,这是公案小说的成熟期,或者说是它的早期。 海报溯源 海报这个名词含有通告给大家看的意思,其实海报并非现代才流行的公告形式,远在古埃及时代则已有之。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在埃及废墟里残存的墙上、桩子上有壁画的存在,这种壁画意味着公告群众将有某种事情发生,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海报。 到了罗马时代,海报的运用则更为普遍了。每当竞技场上将有比赛、决斗的演出之前,各处都会张贴海报来宣传。发明印刷术之后,海报出现的形式更活跃得多了,不仅可用以张贴,而且可以手传。1796年平版印刷术的面世,给海报加上各种色彩与图案,更增添了宣传效果。 袖珍本的来历 在出版物中,人们通常把那些版本较小的书籍称为袖珍本。那么,你知道袖珍本的来历吗? 早在汉、晋时期,我国就有了版本较小的书籍,叫做《巾箱本》。巾箱,是古时候装头巾的小箧,书籍可以放在巾箱里面,可见其小。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印的《经史》,剩下了许多小版本头,弃之可惜,仍仿古人巾箱之意,刻印武英殿袖珍本书《古香斋十种》。这就是袖珍本这个名词的来历。 目前,出版发行的一些工具书,例如字典、英语词汇手册、地图以及英汉小词典等,也都有很多袖珍本。 “腹稿”的由来 “腹稿”的典故,源出自王毂写作的故事。《新唐书·王勃传》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据说,王勃在动笔写作《滕王阁序》之前,就是先研墨数升,然后以被蒙面而卧,思索一段时间,忽然坐起,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宋史·徐积传》中也有关于“腹稿”的记载:“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后来,人们就把预先想好而没有写出来的文稿称为“腹”。 “稿费”的由来 稿费起源于隋朝。有一次,隋高祖叫手下一个官员起草诏书。另一位官员从旁戏说:“笔干了。”一位叫做郑泽的官员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典出《隋书》)从此,那些文人把文章卖给别人所得到的报酬,都叫做“润笔”。有些文人,还在各种文体上订明报酬的数目,名叫“润例”。报纸创刊之后,作者向报纸投稿,所得到的报酬,便叫作“稿费”。 “杜撰”的来历 “杜撰”一词的意思,大家是知道的。打开词典查一查,注曰:没有根据地编造。但是杜撰这个词的来历,却有一段轶闻,这倒是很少有人知道的。 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泛,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的、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打油诗”的来历 唐代的张打油善为诗,所用皆俚语俗话,诙谐易懂,暗含讥嘲。他之所以能闯出牌子,以至后人竟将这类诗歌冠以他的大名称为“打油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年冬天,有位大官去祭祀宗祠,进殿便见墙壁上写了—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此官大怒,下令要查出作诗人治罪。有人禀道:“大人,不用查了,写这种诗的不会是别人,肯定是张打油。” 于是,张打油被抓来见官。他走上前一揖说:“大人我张打油确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嘛。不信,小的情愿面试。”大官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一下。就以当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为题,令其作诗。打油也不谦让,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大官听后连说:“好气魄,起句便不寻常!”张微笑又吟:“也无援救也无粮”,大官摸着胡子说:“差强人意,再念。”张一气呵成后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众人听了,哄堂大笑,把位官老爷也逗得忍俊不禁,最后终于饶了他。从此,张打油远近扬名,他所创的“打油诗”也因此得名,广为流传。 词牌的来历 词牌出处与取义很多:有摘自诗词里字句的,如《西江月》,即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诗句。用人名、地名的:像《念奴娇》,唐明皇时有个女歌手名“念奴”;《渔歌子》,写渔民生活。由大曲、字数、故事得名的,如《水调歌头》,乃唐大曲《水调歌》首段;《十六字令》,一首词十六字;《鹊桥仙》、《祝英台近》,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以服饰、形象为名的,如《苏幕遮》(胡语),西域妇人的帽子。也有以季节、音节命名,还有以描写风物命名。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者也不少,像《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又名《宴桃源》;《相见欢》,一名《鸟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词一般分小令、中调(亦称“近”、“引”,与长调(慢词)几种体制,因而词牌末有的附加了“令”、“近”、“引”、“慢”字样。 “上乘”的来历 上乘,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造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究其来源,出自一个佛教用语。 书载,佛教是以车轮的道理来喻释佛法的,而在事实上拜佛修行的人接受能力不一,有高有低,佛门则把其接受能力分成三种不同的情况,称之为“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其中“声闻乘”是其中接受能力最优秀的,称为“上乘”,又叫“大乘”。 “江西诗派”的由来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罗列其中,称为“宗派”,又以黄庭坚为宗祖。因为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以称他们为“江西诗派”。这一名称也就被历代沿用直至现在。 江西诗派虽然冠有“江西”二字,但这一派中的诗人并不全是江西人。吕本中列出的二十五人中,陈师道是彭城人,潘大观、潘大临是黄冈人,王直方是开封人,等等。只是因为这一批诗人都学黄庭坚,形成了大体相似的创作倾向,所以才称之为“江西诗派”。也就是说,江西诗派中“派”是指诗的风格流派,不是地方派别。 诗派的出现及江西诗派的命名,当然不是偶然的。早在唐朝,张为作《诗人主客图》,就以白居易等六人为不同的宗主,每一主下又有升堂、人室、及门等不同等第,这虽然还没有“宗派”的名称,但实际上已将诗人分了“派”。诗歌创作在北宋晚期,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波澜富而句律疏”,以苏东坡为代表;一种是“锻炼精而情性远”,黄庭坚是代表。苏派才华横溢,一般人学不到;黄派多在字词上下功夫,学起来易见成效。所以,当时学苏东坡的少,学黄庭坚的多。学黄的人多了,影响就大了。于是形成了一个“派”。江西诗派在文学史上是有成就的一个流派。 “诗人角”的由来 举世闻名的伦敦“诗人角”位于泰晤士河畔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它是英国文豪们长眠之所。 最早人葬该“角”的是《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后来英国诗人约翰逊、布朗宁、丁尼生,小说家狄更斯、哈代等也葬于此地,以示对乔叟的仰慕和追随。以后,这块墓地遂得“诗人角”(西俗泛称文学家为诗人)的美称。 “诗人节”的由来 我国40年代的文艺界,曾经把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定为“中国诗人节”。 根据著名诗人臧克家1982年写给上海一位编辑的信中回忆:“中国诗人节”最初是诗人方殷1941年在重庆的一次诗歌座谈会上倡议,由郭沫若、老舍、藏云远、高兰等诗人、作家发起组织的。在诗人节发起者公开发表的《诗人节缘起》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是要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宣言决定每年屈原忌日为中国诗人的节日;在节日里,要举行诗人集会,交流创作,朗诵诗歌,抒发爱国热情。 1941年的首届诗人节组织的庆祝大会,就举行了朗诵会。朗诵会把诗歌的号角吹得响响的,给抗战时期的诗歌界增添了生气,使抗战诗人出现了蓬勃兴盛的局面,在团结人民、救亡救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40年代,“中国诗人节”举行过多次庆祝活动和颇有规模的诗歌表演朗诵会。 文摘的起源 文摘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六百年的苏美尔文化时期,当时是用楔形文字记载在湿粘土表面上,经烧结后保存下来的粘土板。本世纪初,世界刊行的文摘杂志已超过六十种。各国于19世纪末在普遍编辑出版文摘杂志的基础上,又大步向前发展。法国于1939年创刊了全学科综合文摘刊物。前苏联于1953年创刊了包括自然科学全领域的文摘杂志。据统计,目前世界文摘刊物达三千五百种以上。 我国学术界从事“书目提要”工作也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80年代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是我国文摘的典范。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编的《中国科学文摘》曾以六个分册用英文出版,作为一种国际性刊物。到1982年底,我国已编辑出版文摘杂志五十种。 杂志的起源 杂志一词,源自法文,本意是仓库。 早期英国的杂志内容,包括小品、诗、论文和其他各式各样体裁的文章,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与杂志一词的本意名实相符。 “杂志”这个词第一次被用以称为刊物,是1931年在伦敦出版的《绅士杂志》,后来就正式被沿用为杂志的通称。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法国为杂志之母,17世纪初发行的小册子,出现于欧洲各书店。这种小册子,内容是介绍法国的书店和书籍,很有点儿像书评。 1704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四小页,共发行九年。 美国最早发行的杂志是佛兰克林的《美洲杂志》和《将军杂志》,都是模仿英国杂志的月刊,同在1741年1月出版。 “副刊”的由来 “副刊”这个名词,最早是1921年在北平出版的一家颇受读者喜爱的报纸——《晨报》上出现的一个独具一格的专栏,当时叫做“晨报附镌”。后来由于这个专栏改为单页,特地聘请一位精于隶书的著名书法家来写题名。但隶书内压根儿没有“附”字。于是这位书法家灵机一动挥毫写了 “副”字。从此,“副刊”这名词,就在我国北平第一次出现了。鲁迅先生的赢得国际声誉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 现在“副刊”已成为我国报纸的一大特色,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形式活泼。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智力,增长知识,使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同时,副刊质量优劣对报纸的发行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回忆录的由来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以回忆录题名的一本书了。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示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贡献宝贵的文献资料。 图书的由来 图书,顾名思义,即指有图之书。书中有插图,这在古代早已有之,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清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官礼图’十四卷。”可见,当时虽未发明印刷术,但给书籍插图已开先例。到了宋代,印刷术盛行后,书中有图更为多见。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一幅十分精美的佛说法图。宋末以后,绘图书籍更为广泛,水平更高。如《三国演义》的附图达二百四十幅之多,清代的《避暑山庄图咏》等书多以图文并重。这样世世代代相传下来,书籍又叫图书了。 方志学的由来 方志是地方史志的简称,它是汇编某一地区古今事情的百科全书。如县志、市志、府志、省志等。 “方志”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的《周礼》。清朝时,编修方志进入全盛期。一些学者在编修方志的过程中,就如何编修方志的问题展开了争论,对方志的理论研究有很大促进。由此形成了以戴东原为首的地理学派及以章学诚为首的历史学派,后人又称他们为旧派与新派。由于这两大学派的争论,方志始从地理学中脱化出来,形成了史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志学。因为章学诚既澄清了方志与专门地理志的性质区别,又肯定了方志学有考察记载地貌的任务和特性,后人把他看作是方志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这个理论也是清朝史学理论的突出成就之一。 方志既可补充国史的不足,又可为修国史提供丰富而全面的史料,它对各类学科的专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红学”一词的由来 很多人都知道“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一门科学。但是,“红学”一词最早出自何人之口,说起来,这还是一个笑话呢。 自清乾隆以后,社会上不少人热衷于研究“经学”,埋头钻研《易》,《诗》、《书》、《礼》、《春秋》等几部经书。当时有个叫朱子美(昌鼎)的人,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却对经学不感兴趣,而喜欢看小说,特别是《红楼梦》,他更是爱不释手,无比精熟。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你怎么不研究'经学’?”他说:“我也在研究'经学’,少一画三曲’而已。”友人不解,问他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是怎么回事。他笑着说:“我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就是'红学’呀!” 原来,“经”字在当时写作“经”,他研究的“经学”少了“一画三曲”,自然便是“红学”了。 我国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也叫做“四部分类法”。 经部指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诗》、《书》、《易》称为“九经”。唐代又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十三经”。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之类。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韩非子》等。 集部指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 我国南北并称的五对名人 南陈北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宣传家,五四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合称。当时陈在上海,李在北京。 南欧北梅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欧阳予倩和梅兰芳的合称。两人以独特的京剧舞台表演风格齐名。当时欧阳在上海,梅在北京。 南陈北崔明末画家陈洪绶和画家崔子忠的合称。两人以擅长画人物齐名。当时陈在浙江。崔在山东。 南施北宋清初诗人施闰章和诗人宋琬的合称。两人诗才齐名。施在安徽,宋在山东。 南洪北孔清康熙年间戏曲作家洪升和孔尚任的合称。洪在浙江,孔在山东。 书的知识五种 选集将作者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收集整编,按内容、年代分成多卷集或合订本出版的书,称为选集。如《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 文集汇集一个人或多人的著作,或同属于一类问题的文章编成的书。如《资本论研究论文集》、《老舍文集》。 全集把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部著作、笔记、讲稿、信札等汇集在一起,按发表年代编辑出版的书。如《列宁全集》、《鲁迅全集》。 文库供一定的读者对象阅读的多册或成套的图书。同一文库的版本装帧和封面设计相同。如《青年文库》、《万有文库》。 丛书把性质相近的著作、资料,汇辑成套,分册出版的书,不定期。如《青年自学丛书》。 中国史学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人,编成《资治通鉴》,为编年史第一部巨著。 袁枢宋代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 顾炎武明清学者,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竹林七贤”是哪些人? “竹林七贤”指魏晋期间的七个文人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这七个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竹林七贤”中,值得注意的作家是嵇康、阮籍。其他五人,只有山涛、向秀、刘伶有作品留至现今,而且数量很少,成就远不及嵇、阮。嵇康、阮籍两入神交契合。他们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上的业绩,都与对司马氏的政治斗争密切关联。 嵇康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他的著名散文之一。阮籍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他有《咏怀诗》82首。嵇、阮在作品中,着意宣扬老庄的虚无思想。 “笔”之十八种 提笔撰文叫“命笔”;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写作中断叫“辍笔”;别人口授写成的文字叫“代笔”;集体讨论,一个或几个人起草的文字叫“执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特别精采的文字叫“妙笔”;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作品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叫“败笔”;写作造谐很高的作家,其人其作叫“大手笔”;无拘无束地写作叫“信笔”;对某些方面有所感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叫“随笔”;正文结束后的补充性文字叫“余笔”。 诗人的五个别称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诗风雄奇豪放,人称“诗仙”。 诗圣明清文人把杜甫称为“诗圣”。叶燮的《原诗》中有诗名“诗圣推杜甫”。 诗豪指诗人中的英豪。《新唐书·刘禹锡传》曰:“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 诗魔指酷爱做诗的人好像着了魔一般;也指做诗的癖好、兴致。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诗囚指苦吟的诗人。元好问在《放言》诗中写道:“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郊,指孟郊;岛,指贾岛。 什么是“二十四史”与“二十五史”? 清朝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诏定二十四部史书为正史,称二十四史。这二十四史是:《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引日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 1921年,徐世昌以大总统的名义,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于是就又有了“二十五”史之说。 信尾问“安”十种 给父母及长辈的信称:金安、钧安、崇安、颐安。 给夫妇的信称:双安。 给女戚的信称:坤安、壶安。 给病人的信称:痊安。 给旅人的信称:旅安。. 给士人的信称:道安、文安、善安、撰安。 给教师的信称:铎安。 给商人的信称:筹安、财安。 给明友的信称:(随时令变化)春安、夏安、秋安、冬安、暑安、大安、时安、迁安、台安、炉安。 官场问信彼此称:升安、勋安、觐安、轺安。 十四种“言” 名人说过的话——名言; 含有教益的话——格言; 告诫规劝的话——箴言; 预见未来的话——预言; 临走留下的话——留言; 诚恳劝告的话——忠言; 应允别人的话——诺言; 开玩笑说的话——戏言; 抱怨别人的话——怨言; 虚假不实的话——谎言; 无中生有的话——谣言; 动听骗人的话——甜言; 鲁莽粗野的话——粗言; 挑拨离间的话——谗言。 “别”有十五种 分手辞行曰:“告别”; 握手告辞曰:“握别”; 拱手辞别曰:“揖别”; 挥手告辞曰:“挥别”; 亲吻离去曰:“吻别”; 叩拜辞行曰:“拜别”; 设宴送行曰:“饯别”; 致谢告辞曰:“谢别”; 临别赠礼曰:“赠别”; 前往送行曰:“送别”; 离别留言曰:“留别”; 丢开离去曰:“抛别”; 不愿分别曰:“惜别”; 长久分别曰:“阔别”。 二十个“之交”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称“一面之交”;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交友不嫌贫贱的称“杵逆之交”;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和悲剧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被誉为英国戏剧之父。他一生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37部戏剧。其中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无事烦恼》、《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是指他早期的作品,充满着人文主义的理想。而四大悲剧是他第二个创作时期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他已看清了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他反对暴力,主张人道,他同情人民的疾苦,但他又看到了人的作用,这才促使他写出了抑郁愤懑的悲剧。 何时称女子为“千金” 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称女孩子为“千金”的就更多了。 把女子称为“千金”,这与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有密切联系。2000多年前,秦以一镒(20两)为一金。当时的秦汉的金多指黄铜而言。所以,那时候的千金为铜千金,而后“千金”又演变为贵重之意,如一字千金,一刻千金。后来,未婚女孩子被尊称为“千金”。 什么是“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一部突出兵家“诡诈之术”,专门探讨“谋定计”的古代兵书。无时代、撰者可考。 “三十六计”是: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 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问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幼儿园的由来 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苏格兰的一家纺织厂当经理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是在1802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学校。招收两岁至六岁的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而给儿童学校定名为幼儿园的人是福禄培尔。1837年他在德国布兰肯堡建立了一所“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对儿童进行心理训练的学校”。1840年的一天,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树林里散布时,忽然想儿童多么像树林中茁壮成长的幼苗,需要园丁的培养和护理,而学前教育机构好比花园,他便替这种机构起名为“幼儿园”。于是这个名称,便开始在世界各地出现了。 “小学”一词的由来 “小学”这一名称,来源于汉代。班固据刘歆《六艺略》在《汉书·艺志》中把古字书及汉时所作字书列为“小学”类,并且说:“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即汉字的六种造字法)”据此,“小学”初指学童开始读书识字和识字课本一类的书。古人非常重视“识字”,认为掌握了一个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才算是认识了一个字,所以把学童的识字及有关的类书,称作“小学”,意思是这是塾师讲授、学童学习的基础课。到了汉代,由于秦王朝的焚书和秦汉之际的长期战乱,我国文化传统几乎中断,古籍和古字书中的文字本来是儿童就能认识的,可当时大多数人却已不认识了,因而学习研究古文字就,成了某些人的当务之急或专门职业了。汉代人把这种学习和研究古文字,也叫作“小学”。从此,“小学”这一名称就成为一门研究文字的学科了。直到清末,章太炎才把它改为“文字学”。后来研究文字的人对文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各有所专,于是,“文字学”又分工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门独立的学科了。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为“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学校”一词的由来 我国的学校,起源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据《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塾、痒、序、学即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周代,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塾即门外舍也,由于人们朝夕出入,受教于此,塾便成了学校的代称;以此类推五百家为党,设痒;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设序;而天子之都及诸侯国则设学。逐级升高。后来,人们专称塾为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痒、序成了乡学之名。学则和校合并,成为学校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母校”一词的来历 人们把自己毕业或肄业过的学校称为“母校”。“母校”这个词,顾名思义,和“祖国”这个词一样,是我国词语的特色,很像我国固有的词语。其实,它是外来词,是本世纪初由日本传人的,因其浑成自然,看不出外来的痕迹。 本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京师大前身),聘有一些日本籍教员,其中“正教司”服部宇之吉讲授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重要课程。1870年,他在师范馆第一期毕业生讲话时用了“母校”这个词。由于它饱含着亲切的感情,同学们都乐于接受使用“母校”一词,后来就在全国流行开了。 “师范”一词的由来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看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西汉末年,扬雄在元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的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 斯坦福大学的由来 一百年前,李兰·斯坦福和他的夫人为了哀悼他们的独子的逝世,创办了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后来为好几代青年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产生了著名的科学家。1984年,瑞典国王卡尔十六访问该校时,竟有十位活着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同他一起照相。这个大学就是斯坦福大学。 李兰·斯坦福是加利福尼亚州共和党的组织者之一。1861年三十七岁时被选为加州州长。他做过律师、商人,建造过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道。1884年,他们未满十六岁的独子随他们一起在欧洲旅游时,因伤寒症死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为了纪念无缘进入大学的儿子,他们决定建立一所大学。1882年10月4日,老斯坦福签署了八千八百英亩的土地赠与书,当时价值二千万美元,由二十四人组成的第一届董事会接受。1887年5月14日在他们的儿子十九岁生日那天放下建立学校的基石。1891年10月1日开始上课,当时有四百六十五名新生。而在1985年,斯坦福大学在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三名考生中录取了二千五百零六人。 “老师”名称的由来 何谓师?《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现讲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也泛指在某个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至于“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慢慢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 “先生”一词的由来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有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又,《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本此。 汉代,“先生”前加上一个“老”字。 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 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 现在港澳同胞、华侨人士、妇女辈多自称丈夫为“先生”。对别的妇女的丈夫也叫“先生”。 “舌耕”的由来 “舌耕”的出处源于东汉经学家贾逵的故事。贾逵从小聪慧过人,五岁那年,隔壁老先生教学生念书,贾逵隔篱笆一边静听,一边小声朗诵,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贾逵隔篱偷学了五年,十岁时,已经熟读经书。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买纸张,贾逵就剥下庭中桑树皮作书板,有时还把字写在门扇或屏风上,边诵边记,不满一年,把《左传氏》和《五经》读完。贾逵长大出仕后,远近许多人都向他求教,贾逵口授经文,诲人不倦,得到的酬劳常致谷米满仓。因为他的报酬是以口授经文而获,所以人们就把教书称为“舌耕”。 转 |
|
|
 |
|
|
|
[1 楼]
|
Posted: 2013-08-07 16:2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