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加入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落魄人论坛 -> 饮食天地 -> 舌尖上的陕西 续集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舌尖上的陕西 续集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舌尖上的陕西 续集

红色辣椒 说:
西 凤 酒

  西凤酒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名酒之一,它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凤翔古称雍,为周秦发祥之地,有历代酒乡之称。这里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仰韶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龙山文化遗址更多,秦公大墓轰动世界,雍城遗址和苏东坡任职时兴建的东湖园林等名胜古迹驰名全国。

[attachment=21180]


  《史记.秦本纪》上记述的秦穆公,赐酒为盗马“野人”解毒;《酒谱》记载的秦晋韩原大战秦穆公获胜后投酒於河以劳师的典故发生在这里。可见,当时的雍地不但有酿酒业,而且出现了古老的佳酿。这里自古以来盛产美酒,唯以柳林镇所酿造的酒为上乘。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东湖柳、西凤酒”的佳话,唐贞观年间,西凤酒就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荣誉。到明代,凤翔境内“烧坊遍地,满城飘香”,酿酒业大振,地境路人常“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西凤酒为乐事。
  清末,西凤酒打向海外,屡获大奖,盛名大振。



豆 腐 脑
  乾县豆腐脑黄豆制品。色白洁净,鲜嫩柔软,翻而不散,摺而不断,搅而不碎,加之调料讲究,味香可口,乾县豆腐脑采用颗圆子饱的黄豆用水浸泡、磨成豆浆,滤出浆水烧开,加入适量油根或石膏,使豆浆凝结成半固体,即成细白鲜嫩的豆腐脑。吃时用巴掌大的薄铜浅勺子舀入小花碗中,调上精盐、蒜泥、五香陈醋、酱油、油泼辣子。碗里红白相映,翻而不碎、搅而不散;味浓辣香,鲜嫩可口,诱人食欲。吃一口豆腐脑,咬一口乾州锅盔,双味俱佳,更有独特的享受。

  乾县豆腐脑以刘甲子制作的最出名。他制作的豆腐脑采用天然水,黄豆一粒粒挑捡,浆用小石磨磨成,这样制作出的豆腐脑鲜白光亮,筋而柔软,调味后溢香可口。当年陈毅来乾县视察工作时,就是用他制作的豆腐脑招待的。如今乾县城乡各地随处可见豆腐脑摊子,豆腐脑已成为乾县普遍流行的民间小吃。



[attachment=21181]

  特点:色白洁净,鲜嫩柔软,筋骨酿活,味浓辣香。虽系半固体则动而不散,翻而不碎,浅勺轻舀于碗中一片如双摺,则摺而不断。
  制作方法:将大豆过筛拣净,用水浸泡(夏季两个小时,冬季八个小时),泡透后磨成细浆,加水过滤,烧开豆浆,加入适量石膏使豆浆凝结成半固体,即谓豆腐脑。据说制作方法各地大体相同,但由于乾县水质的缘故,就更为独特。县北的窖水,县西的泉水为最佳,现在多用天然水或自来水。



饺 子 宴

  在西安的特色小吃中,最称的上一绝的莫属"饺子宴"的得名,它主要是由这种千姿百态的饺子组成的宴宾筵席, 故称之为 "西安饺子宴".尤为中外旅客所称道的是,上百种饺子,配以不同的馅,捏成不同的形状,玲珑剔透,或蒸或煮,好吃好看,每一款都有一个雅致的名称和传说,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赞不绝口。"西安饺子宴"分为"百花宴"、"牡丹宴"、"龙凤宴"、"宫廷宴"、"八珍宴"等5个高、中、低档次、由180余种色彩造型、香味俱佳的饺子分别组成,可谓"一饺一格、百饺百味"。



[attachment=21182]


金 线 油 塔

  因外形缕缕金丝盘绕,层层塔楼相叠而得名。味松软绵润、层多丝细、油而不腻。主要原料:上等面粉、猪板油。

  简要介绍:金线油塔是陕西风味小吃,因外形缕缕金丝盘绕,层层塔楼相叠而得名。该小吃首创于唐代。选用面粉、猪板油等原料,将烙制改为蒸制而成。



[attachment=21183]

  其特点是:松软绵润、层多丝细、油而不腻、状如金线。( 西安) 唐时金线油塔属于蒸饼,亦称“油塌”,为唐丞相段文昌家里一位女厨所擅长,后流传民间。经过厨师们精心改进的金线油塔在制作时,除加适量猪板油和调料外,更讲究调面、切丝和盘形。



泡 泡 油 糕
  泡泡油糕是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 “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 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而成。色泽乳白,绵软甜香,糕面蓬松起泡,入口即消。

[attachment=21184]



豌 豆 面
  吴起豌豆面,豌豆和小麦混合加工而成面粉,加入少许沙蒿面合成面块,停放半小时后、擀成面皮,其薄如纸,切作长丝,食时下锅煎煮,加上肉汤(鸡丝汤最好)或蛋汤,或西红柿汤等,味道清香,营养丰富。



[attachment=21185]




醪 糟
  醪糟也叫酒酿、酒娘、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伏汁酒,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其产热量高,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醪糟里含有少量的酒精,而酒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消化及增进食欲的功能。






油 炸 陀 砣
  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油馍馍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好友时,特别是婚庆筵席中。盛在碟中,每碟十个,每个0.5元。食用时佐以粉汤,味道盛佳。油馍馍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




※ ※ ※ 本文为 红色辣椒 与 落魄人论坛 共同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 ※


[楼 主] | Posted: 2014-10-15 15:42 顶端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红色辣椒 说:
。。。。。。。。。。。。。。。。。。。。。。。。。。

[1 楼] | Posted: 2014-10-15 15:46 顶端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红色辣椒 说:
蓼 花 糖
三原蓼花糖是陕西省传统名贵食品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以其形态肥大蓬松似蓼花果实而得名。无论用来招待客人,还是馈赠亲友,皆称上等食品,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列,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attachment=21188]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attachment=21189]


三原蓼花糖,历史悠久,味形兼美,畅销不衰。目前,除销于省内外和北京、广州等地外,还出口香港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三原县每年生产蓼花糖1500吨左右,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和1987年,先后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和1992年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中国经济特区成果博览会金质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博杰品尝了南茂牌蓼花糖后,挥毫题写了“蓼花糖宫廷食品”七个大宇。


甑   糕
  甑糕就是以“甑”蒸“糕”。甄是一种古人常用的炊器,如今只有在陕西还留有它的传承。现在做甑糕,用的就是那种叫做甄的器具。一锅甑糕,至少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将糯米、红枣和芸豆的“香”与“甜”全部渗入其中。甄糕做好后,上层的枣子早已变成枣泥,其中点缀着软绵绵的芸豆。铲一刀下去,既有米的白,也有枣的红,红白交映却又不分明。夹上一块,急吹两下,热乎乎的送进嘴里,顿觉黏软香甜、枣香扑鼻。



[attachment=21190]




陕 西 花 馍
  对于陕西人来说,除了面条,另一种最亲切的主食就是馍了。像面条一样,馍也可以衍变出各种花样,比如其中最神奇的当属陕西花馍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盛行于关中和陕北。她既是一种普通的吃食,又是一种文化和艺术。妇女们用最普通的剪刀、木梳,制作出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


[attachment=21191]

[attachment=21192]

[attachment=21193]



槐 花 唛 饭

  每年的清明时节,是槐花盛开的日子。那时,槐树林里洋溢着清香,流露着淡淡的甘甜之味。很多陕西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在自家的院子里,大人们手握长干打槐花枝,孩子捡落在地上的槐花。中午,妈妈把槐花用开水烫烫,捏去水分,再拌入面粉和盐放到蒸屉里蒸。做好后,每人盛一碗,浇些调好的汁儿。每吃一口,都是满嘴的清香,那味道真是鲜美极了。







玉 面 搅 团
  西府地区的农家饭。搅团要好,72搅。做玉面搅团不难,只是很费劲,一手端面粉,一手拿擀面杖,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里,同时不停地搅拌,搅至没有干面粉为至,然后注入一定量的开水,用擀面杖划成一团一团的,待烧开冒泡时,用力搅拌,直至均匀无小颗粒。第二次注入开水加热,待熟后,最后一次搅匀,一锅搅团就做成了。醋水好,搅团香,吃搅团做醋水也挺讲究的,醋水要有香油、辣椒、蒜泥、姜沫、芝麻等。




  搅团,在60-70年代可以说是农家的救命饭。那时,农民的口粮标准低、粗粮多。农家几乎每顿饭不离搅团。原因是搅团含水量大,少量的面粉可以做出大体积的食物,用以充饥;搅团是用高梁面、玉米面做的,与醋水一块吃,掩盖了粗粮的缺陷,口感好,又增强食欲。

[2 楼] | Posted: 2014-10-15 15:51 顶端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红色辣椒 说:
。。。。。。。。。。。。。。。。。。。。。。。。。。。。。。。。。。。

[3 楼] | Posted: 2014-10-15 15:54 顶端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红色辣椒 说:
玉 环 鸡 翅
  陕西省传统名菜,源于唐代,属唐代宫廷佳肴。用鸡翅膀和多种调味品制成。因贵妃杨玉环喜食此味,故而得名。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有丰腴之美,在饮食上也极为讲究,酷爱美味,最爱吃鸡翅膀。御厨按其旨意,反复研究琢磨,选用鲜嫩的鸡翅膀,配以多种调味品,采用唐代常用的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蒸制方法烹制而成。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鸡翅膀洗净、置盆中,加入料酒、酱油腌渍半小时后,下 入八成热菜籽油祸中,体呈金黄色,捞出沥油。


[attachment=21197]

  再将煮熟的鸡蛋人 炒锅炸呈虎皮色捞出历油。将鸡蛋放人碗中间,鸡翅膀整齐地排放 在鸡蛋周围,加入鸡汤、葱、姜、精盐、酱油、八角、桂皮、丁香、花椒、草果、味精,上笼用中火蒸烂取出,去汤汁,拣去调料,扣入盘中。 将原汁汤烧沸。加入温淀粉,淋入熟鸡油,调入味精,浇入盘中即成。其风味特点是:色泽金红,口感筋柔,软滑爽嫩,浓醇宜人,回味悠长,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佳肴。( 西安)



太 后 饼
  富平太后饼,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文帝(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时期。相传,文帝刘恒建都长安(今西安),他的外祖母灵文侯夫人,建园于当时的怀德县(今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在那里居住。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经常由长安来此省母,随行御厨将烤饼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从此,汉宫烤饼,落户民间,故取名“太后饼”。两千多年来,这一烤饼技艺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地方风味名食。



[attachment=21198]




咸 汤 面
  咸汤面是耀州特有的传统小吃,经济实惠,食用方便,人们喜作早餐。咸汤面,咸辣出头,筋韧爽口。碗内生姜黄、葱韭绿、油辣红、豆腐白,色鲜而合谐,食后余香盈口,周身微汗,使人食欲大振,顿觉轻爽。清早食用一碗,日久能暖胃活血,有食疗之功效。耀州咸汤面历史悠久,妇孺皆知。现在耀州国营、集体、个体咸汤面馆仅城关地区就发展到30多家。西街饮食公司的面馆,经常顾客盈门。



[attachment=21199]

凉   粉
  凉粉是陕北特色风味小吃之一,用绿豆粉面制作的叫“绿豆凉粉”,用扁豆粉面制作的叫“扁豆凉粉”,由洋芋淀粉制作的叫“洋芋凉粉”,由荞麦糁子制作的叫“荞面凉粉”。其中尤以子长县的绿豆凉粉为上乘,色泽嫩绿鲜亮,而且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功效。凉粉有冷热两种吃法,盛夏时节冷食最佳。用多种调料调制后清爽可口,酸辣香味具全。


[attachment=21200]

[attachment=21201]


扯 面
彬县地方风味面食。彬县扯面相传兴于元代。1229年,元太宗窝阔台即位。蒙古兵由甘肃东进,占领邠州。所任邠州达鲁花赤惧怕邠人反抗,严禁民间使用铁器,菜刀也在所禁之列。老百姓不能使用菜刀切面,便撕扯面片吃。邠州城南大街一杨姓妇女,几经摸索,竟扯出了细如线丝的面条,味道胜过刀切面条。于是家家仿效,扯面随之风行。现在,彬县扯面花样较多,不仅有细如线丝的扯面,还有韭叶扯面,棍棍扯面、宽片扯面、片片扯面等。彬县面色、香、味俱佳,外观油光黄亮,出锅香气扑鼻,入口光筋爽利,十分诱人食欲,不失为大众化的地方风味面食。


[attachment=21202]


豆 黄 糕

豆黄糕是以豌豆和新鲜柿饼为原料加工而成,以其凉爽甘甜、沁人肺腹的风味特点而闻名三秦。做法是将柿饼去蒂,切成5分宽,3分厚的条状,在大碗内平铺一层,再分别浇上3层厚约3厘米的豌豆糊,待凉透后用刀切成小块即可食用。特点:以凉爽甘甜、沁人肺腹的特点而闻名三秦,春季时食用更佳。









酱 汁 肘 子
  彬县地方风味特色肉食品。陈家酱汁肘子是陈家酱肉坊的代表名吃。研制人陈健民1979年入伍后,在部队从事炊事工作期间取得国家二级厨师职称。1993年退伍后,即成立彬县陈家酱肉坊。在博取从长的基础上,借鉴北京“天福号”酱肘的传统作法,结合当地饮食文化和传统口味进行改良,创出了陈家酱汁肘子的独特制作方法。陈家酱汁肘子精选上等新鲜生猪肘,加入料酒,佐以大香、小香、桂皮、丁香、黄酒、鲜姜、酱油等十多味调料,采用独特的加工方法精制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鲜亮,嫩烂爽口,香味四溢,自上市以来,即受到当地群众和消费者的好评,已成为当地一种名吃。制作方法是:1、将生猪肘洗净去骨,放入锅内用旺火急煮40分钟,搅拌去浮沫,捞出洗净后待用。2、将肘子放进老汤锅内,酱油、大香、小香、桂皮、花椒、丁香等佐料,用急火烧开,改用微火闷煮3小时,出锅即为成品。2003年4月,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4 楼] | Posted: 2014-10-15 15:58 顶端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红色辣椒 说:
。。。。。。。。。。。。。。。。。。。。。。。。。。。。。。。。。

[5 楼] | Posted: 2014-10-15 16:03 顶端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红色辣椒 说:
油 酥 饼
相传,油酥饼是由唐代的千层烙饼,经历代厨师不断精心改进而成。特点是层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腻。
  油酥饼用精白面粉、菜油和适量的碱、椒、盐等制作原料。经制酥、和面、制饼、煎烤等工序。制酥时,油、面比例为一比三,将油烧熟后倒入适量面粉反复搓揉,搅拌成面絮,再加温水揉成面团,拉成长条,涂以清油,揪成一两重的小面团,在其上再抹油并逐个搓成三寸左右的长条状;制饼时将以上长条压扁擀薄,加进油酥和椒盐,再一手扯面,一手卷面,扯成约二寸宽,一丈二尺长薄片,边扯边卷,层叠不断,最后卷成螺旋状;煎烤时,将卷好的小圆饼排在锅内,火力均匀。三分钟后,提开鏊锅上层,将圆饼淋油换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匀,两面焦黄即可。
  特点:经制酥、和面、制饼、煎烤而成。色泽金黄、层次鲜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酥适口。



[attachment=21207]





梆 梆 面
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正宗的梆梆面,条宽,极薄,既筋且光,以胡椒、姜、葱、醋为主做成汤料,浓而不腻,加上鸡丝或切碎的蛋饼、香菜等点缀,吃起来很光滑、柔软,有筋性,风味特别,直诱人垂涎。



[attachment=21208]




红 油 肘 子
  陕西大荔传统名菜。为明朝弘治年间同州(今大荔县)城里厨师李玉山创制。基本制作工艺是:将带脚爪 猪前肘刮洗干净,肘头朝外,肘把(肘爪)朝里,肘皮朝下放在砧板 上,用刀在正中由肘头向肘把沿着腿骨将皮刨开,剔去脚骨两边的 肉(三面离肉),底部骨与肉相连,使骨头露出,然后将两节腿骨由 中间用刀背砸断,人汤锅煮至七成熟捞出,辗干,趁热用红酱油涂 抹肉皮。取蒸盆,底放八角、桂皮等调料,再把财把的骸骨用手掰 断,不伤外皮,将肘皮朝下装人蒸盆,整成图形,撒入精盐,用消过 毒的净纱布盖在肉上,再将甜面酱、葱、红豆腐乳、红着油、白酱油、姜、蒜等在纱布上抹开,上笼蒸熟蒸烂取出,揭去纱布,扣入盘中, 拣去八角,上桌时另带葱段和甜面酱小碟。其风味特点是:肘肉酥烂不腻,肘皮胶粘,香醇味美。是一道富含蛋白质、钙质的菜肴。



[attachment=21209]




黄 桂 稠 酒
  将米制成酒,是一种最古老的转化艺术。在蒸馏酒发明以前,我们的老祖宗们一直喝的是一种米酒,也就是今天的“稠酒”。“稠酒”始于商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在 唐代,长安市已普遍售卖,时称“玉浮梁”,未滤水的原汁称“撇醅”。传说中“贵妃醉酒”、“李白斗酒”中的“玉浆”正是黄桂稠酒的原汁——“撇醅”。

[attachment=21210]

[attachment=21211]

[attachment=21212]

  黄桂稠酒色白如玉,汁稠似乳、浓郁醇香,喝起来绵甜爽口。稠酒的酒精含量很低,所以弱妇幼和不善饮酒者,均可大碗来喝。过去,黄桂稠酒多为家传,一代一代手工制做,数量不大,但风味却保留了下来。如今,每到金风拂暑,西安城中居民都竞相到稠酒店沽酒。民间有诗曰:“秋风吹渭水,稠酒满长安。”

[6 楼] | Posted: 2014-10-15 16:10 顶端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红色辣椒 说:
油 泼 辣 子
  人们都知道四川人和湖南人喜欢吃辣,其实陕西人对辣椒也情有独钟。不过陕西人不吃干辣面,而是喜欢油泼辣子。做油泼辣子,要用原汁的菜籽油烫出来的味道才是最好的。油温的控制很讲究,高了,辣子面会焦,烫出来的味道就会发苦;低了,就没有辣子的香味,而是生油味。做油泼辣子,油温要控制在八九成热,边倒边搅,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

  刚出锅的热馍馍,夹上刚泼好的油泼辣子,纂在手上吃,那味道火辣辣,香喷喷,味道真是美极了。不知不觉,三四个油泼辣子夹馍已经进肚,吃完再喝两口温开水,不用吃别的,就非常满足了。所以,陕西八大怪中,有“油泼辣子一道菜”的说法。



[attachment=21213]




枣 沫 糊
  又叫枣肉沫糊,是陕西关中一带著名风味小吃,最出名的要数“同州枣沫糊”。著名的同州枣沫糊,源于唐代,是以当地“三大宝”之一的“马牙枣”为主料制作的,这种枣形大,皮薄,肉厚,质嫩,汁多味甜。用大枣制成的沫糊,色红味甜,滑润可口,回味无穷。一口凉皮,一口肉夹馍,一口枣沫糊,这是陕西小吃中最经典的美味搭配。

  美食不仅仅是美味的吃食,她凝结着人们最质朴的智慧,亦是一种历史的积淀。纯朴的陕西人,用简单的食材,用古老的器具,在厨房里发挥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创造出品类繁多的各色美食。对于外地人,这种智慧带给他们味觉的享受和新鲜的体验。对于陕西人,这丰富的美味是小小的幸福,而对于外地游子,美食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眷恋。

  其实,陕西的美食用三言两语是不可能说完的。除了凉皮、肉夹馍、岐山哨子面、甄糕、牛羊肉泡馍等经典美食,陕西各地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做法。



[attachment=21214]


莜 面 鱼 鱼
[attachment=21215]

灌 汤 包 子
[attachment=21216]


韭 菜 盒 子

[attachment=21217]

炒 凉 粉

[attachment=21218]

[7 楼] | Posted: 2014-10-15 16:12 顶端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红色辣椒 说:
。。。。。。。。。。。。。。。。。。。。。。。。。。。


[8 楼] | Posted: 2014-10-15 16:14 顶端

落魄人论坛 -> 饮食天地




沪ICP备13021411号-2
Powered by Hoothin and phpwind Code © 2002-9999

苏公网安备 32048202041629号

Total 0.016843(s) query 5, Time now is:05-04 23:09,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