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加入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落魄人论坛 -> 知识资料 -> 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与《山经》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与《山经》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与《山经》

红色辣椒 说:
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与《山经》

传说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禹时代,我国各地洪水滔天,到处一片汪洋。这时有一位叫作禹的人带领大家疏导河流、平治水土,他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使河流归道,天下太平。我国古代著作《尚书》中的一篇《禹贡》,就被认为是记述当时大禹平治水土业绩的古老文献。

  其实,《禹贡》是假托大禹之名,写作于春秋战国之际(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一部古老地理作品,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区域地理的认识。

  《禹贡》文字精练,叙事概括,全文仅1000多字,记述了全国的山川、物产、田赋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全部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区域对比的方法记述九州的情况。《禹贡》以荆、衡、岱、太华四山,河、济、淮、黑四条河流和海为分界标志,划分全国为九州,即:冀(今山西、河北,辽宁辽河以西)、青(山东东部)、兖〔yan演〕(今山东西部)、徐(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扬(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豫(今河南)、雍(今陕西、甘肃)、荆(今湖南、湖北)、梁(今陕西西南、四川)。分州叙述各州内山川、湖泊、土壤、物产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名目和水陆运输线,在一些州里还提到少数民族。如所记述的青州,说青州地居海与岱(泰)山之间;其地土壤为白坟(灰壤)、斥(盐渍土);田地为第三等,赋税为第四等;物产有盐、絺[chī痴]等;贡道(交通线)是由汶水到济水入黄河至王都所在的冀州。九州之后,以专题形式记述的是“导山”、“导水”两部分。“导山”是假托大禹治水时的行经路线,所以只记山名,但相关联的山岳便形成四条“山列”的概念。“导水”假托为大禹所治之水,所以从上游开始,依次记述了弱水、黑水、河水(黄河)、江水(长江)、汉水、济水、淮水、渭水、洛水及其重要支流的名称。《禹贡》最后一部分是一个理想的政治地理制度,即“五服制”。它以距王都距离的远近进行区划。以500里为别,由王都向外依次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并规定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及赋役交纳等级。

  从《禹贡》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掌握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岳分布西部集中东部分散两大特征,同时对境内的主要水系也有了深刻了解。其次,对境内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也相当准确。如关于东部兖、徐、扬三州自然景观的描述,说兖州“厥草惟繇〔yao窑〕,厥木惟乔”;徐州“草木渐包”;扬州“厥草惟夭,厥木惟乔”①。正确记述了三地的植物景观特征。再次,反映了当时土壤分类的萌芽和水道系统的观念。因此,《禹贡》是一部包含了我国最古老的有关政治地理(九州制、五服制)、水文地理、山岳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内容的系统区域地理著作,反映了早期人们的地理认识水平。

  《山海经》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古老著作,很多人都把它当作记述奇异古怪的神话作品来读。其实这部书中包含了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山经》(又称《五藏山经》)。

  《山经》约成书于战国时代,不仅是《山海经》各部分中时代最早的作品,而且地理意义也最大。它共分五卷26篇,实际上是以晋西南和豫西为中心,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配合区划,记述中国境内的五大区26列山岳。五大区以方位分别称“中山经”、“西山经”、“东山经”、“南山经”、“北山经”。每区内又按顺序分若干列,每列从头到尾有山的方位、相互间距离,以及每列末的山岳数、总长度的总结记述。计“中山经”有十二列193山,“西山经”四列77山,“东山经”四列46山,“北山经”三列88山,“南山经”三列29山。《山经》的记述内容是以这些山列为纲,然后在每一山岳下附记河流、地形、动物、植物、神话等内容。

  从《山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至少反映了当时人们在以下几方面的地理认识:

  第一,对我国区域地理的认识范围。《山经》对山岳的记述极为广泛,遍及全国广大地区。据谭其骧先生研究,“南山经”所涉及的范围,大致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达广东南海。“西山经”大致包括东起山陕黄河,西抵鸟鼠山、青海湖一线,南自秦岭山脉,北到宁夏盐池西北、陕北榆林东北一线,西北及于阿尔金山的范围之内。“北山经”包括西起贺兰山,东到太行山,南起中条山,北到阴山及北纬43度一线的地区。“东山经”范围大致北起莱州湾,东抵成山角,西含泰山山脉的地区,其主要属于山东境内,只有“东次二经”的南段部分山位于苏赣境内。“中山经”则主要限于河南、陕西、湖北三省交界及河南省的广大地区。

  第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山脉”和“水系”概念。《山经》记述山岳,一方面分成区、“段”(列),另一方面,每列的记述都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讲其走向、距离。如所述:“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凡西山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guī龟]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山经·西山经》)。虽然这些山是各自独立的山岳,相互不具连绵性,但是通过这种叙述方法,则不难看出这里包含的正是具有科学意义的山脉概念的萌芽。《山经》在叙述河流时,不仅指明各河流的发源山岳、流向,还讲明了它们的交汇情况。已从单独的河流记述,逐渐形成相互关联的水系观念。如《西次四经》中讲到孟山“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西的白于之山“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叙述的就是一个有二三级支流的水系系统。

  第三,包含了当时有关地貌、水文、物产等方面的地理认识。如所涉及的矿产资源中,仅金属产地就有170多处,其中提到的金属矿物名称就有金(黄金、赤金)、银、铜(青铜、黄铜)、铁、锡等十多种。

  当然,《禹贡》和《山经》仍有许多不可靠的内容,尤其是《山经》中包含了许多奇花异草、神禽怪兽的神话故事,以及虚构的山岳距离等内容。但它们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著作,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 ※ ※ 本文为 红色辣椒 与 落魄人论坛 共同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 ※


[楼 主] | Posted: 2014-01-14 21:07 顶端

落魄人论坛 -> 知识资料




沪ICP备13021411号-2
Powered by Hoothin and phpwind Code © 2002-9999

苏公网安备 32048202041629号

Total 0.014529(s) query 4, Time now is:05-06 00:20,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